首页

广州紫萱女王在线套路直播

时间:2025-05-29 07:32:31 作者: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复旦大学看“复旦源”! 浏览量:36055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尚书大传 虞夏传》

  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20岁的生日。

  百廿年前,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而“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 虞夏传》,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有恢复震旦之情,又具复兴中华之意。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廿七日《时报》刊登的《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启》,向社会宣告震旦学院全体中国教职员工脱离震旦,另创新校

  百廿年来,复旦大学培养了近50万栋梁之才。

  国学大师陈寅恪、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中国电光源领域开拓者蔡祖泉、“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苏步青……

  今天的复旦大学,文理医三足鼎立,昂首阔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如果你来复旦参观,建议你一定要去“复旦源”。

  何为“复旦源”?

  5月18日,“复旦源”正式揭幕。

  以邯郸校区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

  

  1918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他赴自己的出生地南洋筹款,募得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使复旦有了最初的“根脉之地”,即今天“复旦源”区域。

  

江湾奠基典礼(1920年12月18日)

  1921年,在一个长方形空地(以后发展为操场,今相辉堂前大草坪)的西、南、北三处周围,矗立起最初的三幢校舍——教学楼简公堂、办公楼奕住堂、第一学生宿舍,成品字形。这一四方型的建筑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经过修复和功能提升后,今日成为“复旦源”建筑群。

  

  此后历经百年,这片建筑群成为校园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复旦源”是复旦由公学转制为大学后的早期成片教育历史文化建筑群与遗存区,是复旦今日邯郸校区的源头,更是复旦精神的溯源地。

  

2025年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

  2023年,“复旦源”历史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当年年底,复旦大学就正式启动“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遗存区域的活化焕新与功能化建设。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复旦源”不仅是校园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文化名片;不仅是学校育人场域,也是市民共享空间。

  

马相伯、李登辉两位校长组合人像雕塑

  来“复旦源”

  看五四第一钟

  焕新的“一源六馆”与国内顶尖博物馆、艺术馆合作,集聚了上海优势文化资源,同时也融入了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成就。

  五四上海第一钟、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校史馆新馆中,复旦120年发展历程中的珍稀史料展示了中国高校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

  

“五四运动”上海第一钟

  

目前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文凭的主人是复旦公学第二届毕业生张彝。2005年,张彝的孙子、复旦大学校友、知名物理学家张首晟于复旦百年校庆前夕将其捐赠给母校。

  

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1908年)载有历史学家陈寅恪、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考试成绩:“陈寅恪 九十四分六,竺可桢 八十六分六”。

  当然,“复旦源”你能看到的远不止于此,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特殊档案馆五馆也根据自身定位,开设不同展览。

  

复旦大学校友馆

  5月26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人和事”展览将分别在100号、200号开幕;科技成果馆入口处排列着复旦人120项引领世界的创造性工作……

  

复旦大学科技成果馆

  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

  “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创校先贤以‘复旦’二字为学校命名,蕴含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步气象。”5月27日,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讲话《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寄语全体复旦人。“两个甲子星移斗转、人间沧桑,复旦创新的步履始终不曾停歇、始终坚定向前。”

  素材来源:复旦大学官方微信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一群随苏翊鸣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王毅表示,澜湄合作第九次外长会刚刚成功举行。会议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我们一致认为,澜湄合作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已成为地区合作的“金色平台”。中国同湄公河五国的战略互信不断加深,实现了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共同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前列。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金港高速等战略项目持续释放黄金大通道综合效应。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贸易比10年前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突破2000亿美元,再创新高。六国打造的澜湄甘泉行动、丰收澜湄、绿色澜湄计划等项目集群成果亮眼,造福民生。随着中泰、中老免签政策落地,六国民众往来更加方便,澜湄人民日益“亲如一家”。

南京直飞台中航线将于9月恢复

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各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其中市场指数和资金指数均上升了0.3点,升幅最大,说明中小企业市场预期和融资状况改善较为明显。

东盟留学生中国“逐梦”: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专家、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表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有梶谷健郎的日记等,他写道:“下午指挥40名苦力顶着恶臭清除了千余具尸体。真是惨不忍睹,的确是人间地狱。”这本相册印证了这些史料。

【澜湄印象】如何加强澜湄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这场研讨会有答案

“这次的学习跟学校学习不同,我们更加强调从实践出发。”北京人艺创作室负责人、培训班教学组成员唐烨介绍道,希望学员们能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创作方式,学会真正地走入生活,从生活出发去进行创作。

2024少林考功总决赛开赛 全球逾百习练者角逐“功夫之星”

推进治理  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职业病诊断和鉴定机构覆盖面较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防治意识不强、职业病诊断和工伤认定程序复杂等问题,省检察院、省法院向相关行政主管机关提出工作建议,联合召开劳动者权益保障座谈会,共同推动完善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